![]() |
【佛山陶瓷网】顺德糖厂:研究广东工业史的珍贵遗产 |
|
【yanjiu】2018-4-4发表: 顺德糖厂:研究广东工业史的珍贵遗产 编者按:佛山是以手工制造业发达而闻名的明清四大古镇之一,近代则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现当代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先发地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分散在佛山五区,见证了中国制造的 顺德糖厂:研究广东工业史的珍贵遗产来自研究yanjiu相关,仅限研究yanjiu观点以及网络浏览,佛山陶瓷网对顺德糖厂:研究广东工业史的珍贵遗产以及内容不做任何推荐。 顺德糖厂:研究广东工业史的珍贵遗产编者按: 佛山是以手工制造业发达而闻名的明清四大古镇之一,近代则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现当代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先发地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分散在佛山五区,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发展史。加强对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对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来说意义重大。 佛山日报从即日起开设《探访佛山工业遗产》专栏,走访佛山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并挖掘回顾其历史故事,敬请关注。同时欢迎社会各界提供更多新闻线索,具体情况可发邮件到262760829@qq.com。 顺峰山下,德胜河边,黄色外墙里隐藏着83岁高龄的顺德糖厂。透着历史斑驳的大门、高耸的烟囱,无声地向滚滚向前的德胜河水诉说着当年佛山近代工业的辉煌。 图为1935年建设的厂房,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范围。 翻开顺德糖厂的历史,从捷克斯可达公司引进全套制糖设备,首创国内亚磷双浮法炼糖工艺,采用国际食糖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无不彰显“佛山制造”敢为人先的历史。正是由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2018年1月,顺德糖厂入选了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当今经济发展呈现的一些特点,如引入外国机器设备代替人力进行生产,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很震撼。”在翻看了顺德糖厂昔日照片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商道研究所所长郝伟博士不由得感叹顺德糖厂:顺德糖厂是研究佛山近代工业的重要的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 图为1935年建设的厂房,其中建筑的红砖有部分是建厂时进口的。 以“糖业救国”的名义诞生 2013年5月,顺德糖厂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座厂址内还保留有制糖车间、压榨车间和成品糖仓库两间、斯可达生产的部分设备(助晶箱、桔水罐等)及其他早期设施,以及码头和生活社区。厂房为钢框架结构,大跨度钢桁架上盖铁皮顶。厂房墙面为空心红砖墙,砖身刻有“永业砖窑”、“永”、“河南小港”等铭文。 顺德糖厂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保存完好,时不时吸引周边的糖厂老职工回望感慨。 上世纪初期,顺德以发达的机器缫丝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站稳脚跟,成为“南国丝都”、“岭南壮县”。不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丝绸出口受阻,顺德乃至整个珠三角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支柱。在这种背景下,顺德糖厂于1935年投产,被寄予“糖业救国”的厚望。 据冼子恩《陈济棠办糖厂经过真相》记载,1934年,广东执政当局以“振兴地方实业和糖业救国”的名义,拿出向捷克购买军火的部分资金17万英镑,委托捷克斯可达工厂承建顺德糖厂。 “筹建顺德糖厂之时,建厂地址曾引起争议。”顺德勒流市民何奈向佛山日报记者讲述了他祖父何启澧当年参与筹建顺德糖厂的故事。何启澧时任广东省建设厅厅长,他与另一位勒流先贤到过各地察看,这位先贤为考虑勒流乡亲的就业,认为糖厂应建在勒流,带动家乡发展。而何启澧出于顺德整体经济建设发展考虑,极力反对在勒流建厂。何启澧认为,在顺德大良沙头建厂是最合适的,因为德胜河是交通要道,水路运输方便,运营成本较低,有利于发展农业,同时可借此带动顺德以及广东省的就业。于是,顺德糖厂就落户在大良沙头。 《陈济棠办糖厂经过真相》显示,1935年,包括一套榨蔗设备、一套炼糖设备以及发动机、锅炉等设备的整条制糖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计划年产糖量1万吨。顺德糖厂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间并且最大的甘蔗机械制糖厂。 “何启澧主持顺德糖厂,将陷入经济低谷的顺德通过蔗糖业回归到经济重镇。”顺德知名文化人李健明曾著文说,其业绩实应大书一笔。 记者在佛山市顺德区档案局(馆)查阅资料发现《国营广东顺德糖厂简介》一文,记载着自投产之后一直到2013年停产,顺德糖厂一直是广东乃至中国制糖业的骨干企业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顺德糖厂的生产能力达到鼎盛,年处理原糖60万吨。2003年,产值达到18亿元,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衰落,直至停产。 转制重生,人民日报曾报道 “春节期间正是甘蔗开榨的旺季,民国时期的糖厂就有了‘春运’。”佛山市顺德区档案局(馆)长叶卉时介绍,每年11月底,珠三角地区的甘蔗林开始收割,来自顺德以外地方的甘蔗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顺德糖厂,一排又一排的船只在德胜河畔的码头停泊卸货,码头上的甘蔗堆积如山。 当时糖厂员工来自广东各地,生产旺季又正值春节,工人要返乡,但又不能停机。为做好春运服务,糖厂做好节前调度,对于积极要求返乡者,为大家准备好船只接送。对于愿意留下来的工人,给与津贴,以资补偿。 新中国成立后,顺德糖厂更是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国营广东顺德糖厂简介》一文记载道,在1950年,顺德糖厂的榨糖能力就达到1087吨/日,首次突破了原先的设计能力。到20世纪60年代,糖厂开拓新业务,制纸厂、酒精厂等配套厂房不断建起。其后糖厂分别在1966年、1975年、1981年、1985年通过对制糖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榨蔗能力提高到6000吨/日,至20世纪80年代,它的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一,其税利曾占顺德财政收入的40%。 “糖厂最辉煌的时候,职工就有3000多人。当时想进去糖厂工作没那么容易,要经过考试面试才能进去糖厂工作,”1951年进入糖厂的大良人兰姨向佛山日报记者回忆起当年繁荣,仍旧为之自豪:“那时在糖厂工作的职工有很好的福利,当时的青年们都以能进入糖厂工作为荣。” 然而,顺德区档案局(馆)相关资料显示,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受珠三角甘蔗产量的锐减和吃低糖食物观念的影响,顺德糖厂生产每况愈下,1993-1995年停产两年。 停产后的顺德糖厂于1995年,经过改制后重新焕发生机。记者在佛山市顺德区档案局(馆)发现一份留存着的1995年4月4日《人民日报》,当日该报的头版头条曾这样记载着顺德糖厂的“起死回生”:每天都有3000吨甘蔗从四面八方涌来德胜河码头,沉睡多年如废铁的榨蔗设备又重新轰鸣,200多职工重新回到机器旁...... 不过顺德糖厂最终还是像全国各地众多的大小糖厂一样,完成历史使命,停产待命。如今,在糖厂的大区域内,除了糖厂,还可以看到周围繁衍的酒精厂、纸厂以及30多座宿舍楼。 “这栋1952年就建设好的宿舍就是我现在住着的。那时糖厂厂房里面的机器设备跟这些私家车一样大,生产出来的糖卖去全国很多地方,挺怀念那时候的。”在顺德糖厂工作62年的王婆婆指着糖厂周围的建筑,感慨万千。 研究广东近代工业发展史的珍贵文物 如今,历经了80余年沧桑跌宕,顺德糖厂入选为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再次成为焦点。 在得知此消息,记者所采访的糖厂老员工都为此感到骄傲。“大半人生都给了顺德糖厂,即使停产了,只剩下旧厂遗迹,也没再进去过糖厂了,也还是会觉得很高兴。”王婆婆说道。 网友“结合心德”表示:“我曾经经历过顺德糖厂多个蔗季运输甘蔗工作,有着深深的记忆。”网友“镜像”看到相关报道后,也发表感言:“保护好城市记忆就是保护好文化脉络,点赞期待。”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评价过顺德糖厂:“如今这个糖厂的厂房基本机构仍保留完好,早期从捷克进口的机器虽已老化,但部分仍能生产运作,是研究广东近代工业发展史的珍贵文物。” 工业化进程中,机器设备及先进生产技术首当其冲。糖厂的制糖车间内,一排黄色的助晶箱整齐地排列着。当初,除了带给顺德糖厂全套制糖设备后,斯可达派了一批捷克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厂房、机器的设计安装。“这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对顺德糖厂的工业化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顺德糖厂,可以说是广东近代产业化、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叶卉时这样评价顺德糖厂。 “无论是从经营思路上,还是实物遗产方面看,顺德糖厂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郝伟博士认为顺德糖厂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厂房和设备保存较好,尤其是能够放映出当时糖厂积极扩大内需、重视人才等宝贵的经验,可作为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借鉴。这些珍贵的工业遗产理应得到合理的保护。 郝伟建议保育和活化该工业遗产,比如将顺德糖厂可打造成佛山工业文化创业基地,旧设备不能仅仅只是静态放置在厂房,可适当进行生产演示或引进文化创意类企业等,兼顾保护利用,为佛山文化注入新活力。 来源丨佛山日报 统筹丨记者文倩 文图丨记者杨婷 编辑丨梁楚静 (作者:杨婷) --> (【yanjiu】更新:2018/4/4 18:52:24)
![]() |
![]() |
资讯中心,相关泛建陶家居资讯,企业新闻、企业相关发展以及产品销售。把握佛山陶瓷网,把握行业脉搏。这里提供相关关于公司厂家新闻、资讯和联系,工厂商家价格信息,发布商业供求招商商业资讯。佛山陶瓷网陶瓷行业第一综合商务资讯服务网站。手机移动版佛山陶瓷[佛山陶瓷网] |